2019年3月20日至3月27日,初一语文组开展了历时两周的“青优杯”初赛,此次赛课共8位老师参加,8位老师分别针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进行同课异构。参赛的老师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以新理念组织教学,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思路、迥异的教学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又一堂的教学盛宴。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4月11日,初一语文组进一步针对初赛8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以“抒情性散文的教法”和“自读课文的教法”为主题的微论坛活动,龚黎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教师发展中心李兴勇主任亲临指导。
朱凌老师首先分享了她所执教的《紫藤萝瀑布》,朱老师教学设计的立足点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针对学生写作上存在的不善抒情的问题,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紫藤萝瀑布》这样一篇典型的抒情性散文,学会在散文中“如何抒情”。接着,熊轩英老师也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了对抒情性散文的几点思考,这类文章的教学,要抓住以下几点: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关注过渡句,捕捉动情点,补充必要的背景材料,加深文章意蕴理解;个性体验,拓展迁移,让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漆玉平老师从宏观的角度谈了它对这类文章教学的思考,认为这类文章要交给学生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法论,二是世界观,方法论即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世界观即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悟作者的哲思。
随后,廖春兰老师,田玲玲老师,李黎黎老师,王琴老师先后针对她们所执教的《一颗小桃树》谈了有关“自读课文的教法”的相关思考。廖春兰老师认为自读课文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田玲玲老师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处于积极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而教师的教法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把握文体特点,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李黎黎老师以自读课文和抒情散文的特点出发,将“抒情”定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并指出,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阅读提示”与“课文旁批”,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读课文的教学,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王琴老师以两个大的问题“如果要你帮作者用一个词来表达他对小桃树的情感,你会用哪个词,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小桃树有这么深且复杂的感情?这棵小桃树对作者而言意味着什么?”贯穿整节课,干净利落,在分析情感、解读主题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散文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紧接着,杜娟老师针对本次微论坛的探讨问题发表了观点。杜老师认为要用好新的部编本教材,需要做好“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即教学中要注意文体意识。在确定一篇散文如何教时,首先要抓住散文的文体特点。根据散文不同的文体,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再思考这篇散文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呈现的?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从而达到不同类散文的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发展中心李兴勇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整体评价。李兴勇主任首先高度评价了本次微论坛的意义。其次,李主任指出了语文教学和英语教学中的共通之处,并强调了语文教学中的“移情”,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还是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语文教学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应当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如何品文,从而为写作做支撑。
此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如春日和煦的微风,涤荡每个人的心灵,如山涧甘甜的清泉,流进每个人的心田,大家的心灵在一起进行了教育思想的碰撞。我们相信,在这暖暖的春日里,我们的教育教学定会生机勃发,焕发精彩。
撰稿人:田玲玲
审稿人: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