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客(文/成都外国语学校高2015届12班 曾清漪)类型:学生社团 来源:极客联盟 日期:2014-10-20 已阅:10131人 每次听到一词,曰:“烟波钓客”,心中总有一种难言的触动。
有句古语 “买舟载书,作无名钓徒,每当草衰月冷,铁笛双清,觉张志和、陆天随去人未远。”
“钓客”,以他们淡然的神态、蓑衣箬笠的形象,总会出现在某些历史的片段中。
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作有《渔歌子》五首。记得小时候背着“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只顾岸边桃花随流水,不觉这诗的好, 单单喜欢那句“斜风细雨不须归”。 烟雨蒙蒙中,一青衣钓客,不顾风雨,也不顾白鹭桃花,只留下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出没烟波之中 ,无人问津。
后者还有苏轼 。虽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归隐 ,但他笔下的渔父却是超然物外。 他作有四首《渔父》:饮,醉,醒,笑。 不是冷冰冰的钓客,而是带有他本人色彩的渔父: 豁达、 豪放、随性。 饮酒时 “酒无多少醉为期 ,彼此不论钱数 ”,醉后醒来“ 酒醒还醉醉还醒, 一笑人间今古”。 一个嗜酒好饮的老翁, 平生无所求 ,只愿长卧一叶扁舟上 ,一手持钓竿,一手持酒壶, 江心月白否,圆否又有何关系?不会触景伤怀,不会叹物是人非,只因是看破一切,醒或醉以不复重要。人生一场大梦,百岁光阴也只是一梦境。
最凄清孤冷的大概便是柳宗元笔下的钓客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除了寂寞,还是寂寞。此处的钓客,人们已经看不清他的面孔了。没有四围春色,没有酒香酣醉, 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干净大地。 记得学《湖心亭看雪》时有句“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念至此时,总是会想起《江雪》。诗中的钓客便是这天地间唯一的存在了,连那“两三粒”的陪同者也没有了 。那么,江雪中的钓客是在钓什么呢?或是说他在等待春天吗? 难道他的内心还有等待的急切与向往的感情? 只是我觉得都不是。 钓客从来不钓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东西,不钓鱼, 也不会钓春天。那一白的天地便是他的内心,没有任何喧嚣。他所做的 ,大概便是回到那本心,回到所谓的空的境界。
钓客 ,有念及物外的, 有豁然旷达的,也有极冰冷的,于茫茫天地之间,无念无想,无牵无挂 ,无可叹的,也无可笑的。
有人说,“ 钓客”是历来文人向往的境界 。是的, 它便只是一种境界了。有人愿学钓客,说是洗去风尘 ,让心中只有江山风月 。可真正的钓客又怎是如此? 如同神秀的“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虽然眼前无尘埃, 而心中仍念有尘埃。说愿抛却尘心,而心却仍在尘世之中。
烟波钓客 ,相忘于江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开头引用的一段《小窗幽记》很容易就把人带入了烟波钓客的主题中,之后每一段间的转换也很自然,具有美感。全文形散神不散,文末提到世人欲学钓客洗去内外风尘实则境界已输去大半,让全文中心得到再一次升华: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只是,无名渔父。文中钓客钓的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鱼,而钓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情,一种精神——淡泊宁静。现实中这样的钓客不多,多的是假钓客之名而故作清高罢了。
——陈禧评
上一条:危机•奇遇•蜕变
下一条:游朱德故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