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革命。
一分钟内,微博推特上新发的数据量超过10万;社交网站“‘Face book’的浏览量超过600万;每一天,全世界会上传超过5亿张照片,互联网生产的内容可刻满1.68亿张DVD……大数据的时代,已悄然来袭。
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大数据被用于描述和定于信息爆炸时代生产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和创新。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更是称大数据为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邻域开始了量化进程”,今后,“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
在电子科大格拉斯哥学院教授刘欣刚的讲座之中,我们得以拨开庞大的数据和繁杂的运算,来到这风暴的中心。刘教授从现实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网络世界的划分与交错讲起,从浅显易懂的视屏像素到高端的人脸识别技术,从抽象的大数据张量讲到智能家居应用,让在座同学不仅领略了尖端技术的魅力,更浅识了这一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在原理。期间,刘教授妙语连珠,风趣幽默,令同学们为科学家的智慧所折服;而他和蔼可亲的姿态,又令大家感悟到大师的人格魅力。曾留学海外,后又回国效力的刘教授特意为外国语学校的我们准备了全英文的幻灯片,意在让我们与国际接轨,培养世界视野;同时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从事教育工作,为国培养尖端人才的选择,也是我们看齐的榜样。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刘教授谈到立体数据张量平面化建模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在座同学都一头雾水;面面相觑。于是刘教授便走下讲台,将自己比作“一大团相关数据”,引得同学们笑了,都舒展开眉头。接着,刘教授便对自己“抽丝剥茧”,生动而清晰地说明了大数据展开、整理、筛选,建模的过程。他举例子说,假设我每天出门散步的轨迹都是“我”这个数据库的一部分,那么久而久之,“云计算”便可以找出“我”每天趋向于迈步的时间,频率,地点,甚至下一步的步向……
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或许所谓“大数据”的核心 ,并非只是投资理财的分析,股票走势的计算,选民意见的统计,而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入发掘。我们都曾有过浏览网页时,吃惊地发现猜你喜欢的意义所在: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我们。无论是华尔街金融精英利用数据分析股民是否抛售股票,还是伊滕泽华堂等商家调查数据选址建店,其实质都是把人“量化”,将欲望、喜好、习惯、意识形态等难以捉摸的主观因素转化为一长串的“1”和“0”,在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利用,换句话说,也许这正是一种极为精确、有据可依的“读心术”。我们的数据,呈现给世界一个裸露的自己。
了解大数据,不仅是与未来前沿科技的必然接轨,更是利用它了解自我并保护自我的必须要求。大数据的终极目标是掌握“人”,而一旦掌握了“人”,世界,就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