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8点半,在成都外国语学校第二会议室,初中语文组“文学视野下的教材解读”的“教师微论坛”活动开始了,老师们享受了一场精神的洗礼、文学的盛宴。此次论坛由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卢迎伏博士主讲,卢博士以“唐诗可以这样读”为题做诗歌解读讲座。
作为一个80后,卢博士兼有年轻的思想与成熟的睿智,开场对自己名字的解读“卢梭欢迎伏尔泰”让人印象深刻,但更让人受益匪浅的是他在文学视角下对唐诗的解读。卢博士选取了在中学教育阶段最常见的三首唐诗《静夜思》《竹里馆》《渭城曲》作为切入。从“音、形、义”等不同的角度作了新颖而深入的思考。其中前两者是我们中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也倍感受益的。第一,诗歌中的音韵美。比如“静夜思”中“思”的读音绵长悠远,如一卷飘动的丝幡将能守静笃的读者引向虚极,同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何尝不是咀嚼文字时舌尖在口中纠缠以至于情感的纠缠?同时,他将静夜思三字的音义节奏,与古琴结合,先“劈弦”出铮铮金石声——静;再“按弦”得凝绝音——夜;最后抹弦收袅袅细吟之音——思。第二,诗歌中的汉字美,试以《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光字之前的三个字“前明月”仔细探究会发现均有一个“月”字,且三个月字的字形依次扩大,,这样,便如涨潮般将集聚的能量一波又一波推向后面的光字,散发出“床前明月光”。这些解诗赏诗的角度让老师们发现了一片诗歌探索的新天地。
|
最后,卢博士还与在场老师进行了沟通互动,初中各年级的年轻教师分享了自己的听后感受;主持人周密老师也引用了蒋勋的《留十八分钟给自己》劝勉所有老师教学之余不忘重塑个人精神家园。本次讲座在黄杰主任的精辟总结中圆满结束。
语文组漆玉平撰稿
上一条:齐头并进文理双双夺冠 蓄势待发成外剑指六月—— 成都外国语学校三诊喜报